嬰幼兒時期是孩子感覺統合發展的關鍵期,如果感覺統合發展良好,就能很好的適應內外環境,促進全身健康的發展。如果發現孩子有輕度感覺統合失調的表現,則要進行及時的干預訓練,因為感覺統合失調并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好起來,甚至其影響會越來越大。那么,孩子輕度感統失調的表現有哪些呢?怎么判斷呢?
孩子輕度感統失調的表現,可以從觸覺,前庭覺,本體覺,視、聽覺等幾個方面來進行判斷。
觸覺失調的表現
觸覺是提供給孩子有關環境信息的最主要來源之一,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觸覺輕微失調的孩子,對外界觸覺信息會產生不正常的反應,睡覺不踏實、偏食、挑食、比較粘人;系鞋帶、扣扣子等精細動作做起來比較慢。
前庭覺失調的表現
前庭覺是人類學習的樞紐,是大腦功能的門檻,它的發展水平與孩子的語言、認知、社交、思維等密切相關。前庭覺失調意味著大腦不能有效地處理信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走路時會出現跌倒或撞墻、動作上有點笨拙;缺乏空間感,寫字控制不好大小,超出格子外;不喜歡奔跑、跳躍等運動。
本體覺失調的表現
本體覺又稱“身體地圖”,其讓人知道每個關節、肌肉等運動器官彎曲的角度、做的動作,讓我們不用盯著自己看,也能隨時掌握自己身體的任何部位。本體覺失調,會對身體各個部位控制不好,身體的協調性出了問題,本體覺失調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手、眼、教、身體的不協調,會出現粗心大意、笨手笨腳等情況,也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
視、聽覺失調的表現
視、聽覺是人最重要的感覺,不僅方便人們交流知識、溝通情感,還使人感知環境,產生安全感。視、聽覺失調的表現有:語言發育遲緩,1歲多還不會喊爸爸媽媽,2歲多還不會說簡單的句子;分辨聲音來源比較困難,對別人叫的他名字反應慢;聽、說、讀、寫等能力比較弱,落后于正常同年小孩的水平。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多元化社會,尤其是針對孩子的早期教育顯得非常重要,一旦家長發現孩子有輕度感統失調的表現,可以帶孩子去專業的感統訓練機構進行測評,全面的評估一下孩子感覺通的發展水平,并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