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語言的發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語言的理解,二是語言的表達。孩子往往是先理解語言,然后說出語言。例如:從小和狼一起長大的“狼孩”,除了會狼嚎以外,語言什么都不會。兒童語言能力發展不足的根源,往往是因為感統失調。在1歲以內,語言訓練應著重于主動對孩子說話,即使是1-3個月的嬰兒,也會對聲音有聽覺反應,能辨別聲音的來源,會咿呀發聲,能辨別講話人的感情等,家長不要忽略這一時期孩子語言發展的需要,要多給孩子豐富多彩的聲音刺激,包括音樂、兒歌、故事、自然界的各種聲音等。前庭覺的不協調,使大腦皮質的各個神經中樞無法和語言區的神經互動,就會導致兒童詞匯能力不足、語言組織混亂。
觸覺刺激不足的兒童,感覺辨識不全,聽覺層次受到影響,牽連發音組織的小肌肉發展不足,進而形成音感差及發音不正確等問題。
觸覺防御過當的孩子大多排斥接觸,而減少和外界接觸的機會,模仿能力也因此受到局限。他們通常愛哭、粘人、有暴力傾向,易造成母親無意識的排斥,引發親子互動障礙,從而進一步造成孩子不愛說話,形成惡性循環。
言語發展遲緩首先要做的就是給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感統訓練,在全面改善孩子的觸覺、前庭覺、本體覺的基礎上同時給予口腔彌補才能幫助孩子發展好語言能力。
要想提高兒童語言能力,首先得從根基——神經機能互動開始抓起,這就需要通過感統訓練來打開其各個神經關節區的協調互動,從而使大腦皮質的功能更協調健全,以提高語言的邏輯組織推理能力,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
感統訓練是提高兒童語言能力的根本性措施:
1、前庭覺訓練。能促進神經中樞與語言區的互動
2、觸覺訓練。增加辨識能力和模仿能力
3、聽覺訓練。改善發音的問題
4、本體覺訓練。幫助建立形象的概念和良好的表達
在不了解一個東西之前,就不要著急認為孩子一定蒙受著它的傷害。很多時候,傷害孩子的,不是感統失調,是家長對感統失調不該有的焦慮,所以,對孩子要有更多的耐心。
如果孩子有語言方面的障礙,說話結巴等問題,可以去醫院進行診斷,或者到正規的
感統訓練機構進行測試,判斷是否是感統失調,能更好的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和引導,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