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覺得,感統失調是一種疾病,所以感統訓練也是給有疾病的孩子做的。這種“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片面看法,其實根源還在于,對感統的不了解。

感統全稱叫作感覺統合,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外的知覺做出反應。只有經過感覺統合,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作用,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沒有感覺統合,大腦和身體就不能協調發展。
感覺統合的孩子,4個月時,開始牙牙學語,8個月時,寶寶的理解力和表達力又有了提高,1歲左右,寶寶終于開始學著開口說話了。從寶貝說出第一個詞開始,他慢慢的掌握了一批又一批的詞語。
我們
如何從感統的角度訓練語言呢?首先我們可以教孩子反復發同一個單音
從感統的角度訓練語言方法: 1.在孩子耳邊發單音,開始時聲音大些,然后用溫和的聲音重復發音。
2.結合身體或玩具的動作,重復發單一音。
3.如果孩子能模仿發一個音,如“媽-”之后你要立即重復這個音,如“媽-媽-”,并鼓勵孩子跟你連續發幾次。
然后可以模仿其他人的聲音 1.讓孩子配合身體活動和游戲動作把聽到的聲音如“啊、噗”發出來。
2.你在發啊的音時,也讓孩子跟著發這個音。
3.讓孩子反復模仿他自然發出的音并進行重復訓練。
最后可以用詞稱呼所見物品的名稱 1.利用3、4件常見的物品來鍛煉孩子的識別能力。
2.在孩子身邊時,你要清楚的跟他說牛奶、糖果、鞋子等物品的名稱。
3.指著孩子的身體各部分說出名字,如:眼睛、耳朵、鼻子等,讓孩子也跟著指。
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孩子學會說話之后,都會自然而然的用語言描述他所見所想,這時要盡量給寶寶提供高于其層次的素材,以此激發潛力。也不用放慢速度,而是把孩子當成正常的聊天對象。和別人怎么說,和孩子就怎么說。我覺得就是因為這樣,孩子才學會了像正常人一般的溝通。
平時多看那些故事書,各式各樣的小故事能豐富家長們的詞匯量。當孩子恰到好處的說出某個詞語后,我們再及時給予鼓勵,這樣孩子才越來越愛說、越來越會說,語言方面的進步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