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
感統失調,很多家長仍然會抱著感統失調長大就好了這樣的想法。對感統失調存在誤解,耽誤的是孩子感統訓練的黃金時期。所以,今天我們系統地介紹一下:家長一定要了解的
感統失調的誤區。
誤區一:感統失調是一種病 針對已經確診存在感統失調的孩子,家長們需要了解,感統失調不是病,只是孩子的大腦與身體的協調出現了障礙,使得孩子許多優秀的地方無法表現出來。
有些孩子明顯在某方面存在感統失調,可以通過改善型的感統訓練貫穿早期教育的整個過程,1.5-10歲孩子的感統訓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越早訓練,效果越好!
有些孩子沒有明顯
感統失調的表現,適當進行培優型的感統訓練能深度挖掘孩子的潛能,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優于同齡的孩子,給孩子的未來一個有效的保障。
誤區二:孩子感統失調長大就好了,不用訓練 當然不是!
孩子的成長有許多的關鍵期,比如爬行的關鍵期、語言的關鍵期、邏輯發展的關鍵期等等,在關鍵期內學習事半功倍,一旦錯過就很難彌補。
1.5-12歲是孩子各項機能發育的關鍵期,也是建立感覺統合能力的最佳時期,錯過了這個時期,孩子的很多潛能可能會得不到充分發揮。
如果因為家長理解上的誤區沒有在關鍵時期內給與孩子正確的訓練,無疑是在給孩子的未來設置障礙,讓孩子在成長道路上比同齡孩子走得更辛苦。
誤區三:感統訓練就是帶著孩子玩,在家也能做 部分家長到
感統培訓機構體驗之后,看到上課訓練場景,比如拼圖、走平衡木等等,認為這些小游戲在家也能做,這種理解也是錯誤的!
專業的感統訓練是以感統教具為載體,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孩子在快樂的氛圍中慢慢改善感統失調,看似簡單的游戲,其實都是有針對性的給孩子相關感覺刺激,訓練相應的感統失調。
當然,感統訓練不能只依賴于老師,也需要家長的配合,家校同步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長們需要注意,孩子感統失調最佳改善時期是1.5-12歲,在這段時間通過專業的感統訓練很容易改善,而且年齡越小越好,一旦超過12歲,腦神經基本發育成熟,訓練的效果就會大大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