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孩子的
感統訓練要從娃娃抓起,尤其是現在的小家庭環境難以讓孩子接觸更多人、事、物,那么就更需要從家庭教育入手培養孩子感覺統合的能力。由于并不是每個家長都是心理專家或教育專家,所以在對孩子早期的教育和訓練中難免會發生各種錯誤的認知與做法。本文總結了
家庭中的感統訓練的方法中可能出現的幾個誤區,家長可以對照進行改善和調整,從而更好地為孩子提供教育支持。
誤區一:感覺統合能力會自然而然地變和諧
一般情況下,3歲是兒童肢體和諧發展的關鍵時期,兒童此時的感覺統合能力也會得到快速的強化。在這個過程中,若部分兒童出現身體、動作不協調的現象,家長發現了這些問題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以為等孩子長大就好了的話,就會錯失感覺統合訓練的最佳時期。
就像人是其所有社會關系的總和一樣,感覺統合其實是一個終生學習的過程,后天的訓練很重要。兒童需要從小與周圍事物保持接觸,接受環境信息的刺激,并主動通過訓練讓大腦和身體互相協調,才能不斷促進感覺統合的發展和完善。如果家長沒有給孩子提供足夠的家庭中的感統訓練和學習機會,那么感覺統合能力便無從發展。
誤區二: 問題出現了才需要進行感覺統合訓練 提起感覺統合訓練,不少家長認為這是針對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進行的一種治療性訓練,其他孩子就不需要訓練了。這樣理解
什么是感統訓練并不科學。兒童家庭中的感統訓練的過程,其實是輔助兒童提升認知和學習能力的過程。在兒童6歲以前,他們還不能用抽象的概念來認識和理解世界,必須以實際的感覺來學習。如果在這一時期兒童的感覺統合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訓練和發展,那對其以后的學習能力將會產生十分有利的影響。
綜上,感覺統合的訓練應該在兒童早期家庭教育過程中就對其實施,既防范于未然又能開發智力。家庭中的感統訓練使家長可以與孩子進行游戲互動,這樣既融洽了親子關系,也發展了孩子的感覺統合。如果發現孩子不對勁,有條件的家庭可以先帶兒童去專業的感覺統合機構進行相關測試,接受專家意見,運用專業的器材進行訓練,這樣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