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義務教育“雙減”文件正式出爐,為持續規范校外培訓(包括線上培訓和線下培訓),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簡稱“雙減”),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由此引發了教培行業一場驚心動魄的“大地震”,行業頭部一度腰斬。
這場由“雞娃”造就的千億級市場該何去何從?出臺的政策又如何解決教育系統里的頑疾?
(節選)各地在做好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雙減”工作的同時,還要統籌做好面向3至6歲學齡前兒童和普通高中學生的校外培訓治理工作,不得開展面向學齡前兒童的線上培訓,嚴禁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班、思維訓練班等名義面向學齡前兒童開展線下學科類(含外語)培訓。不再審批新的面向學齡前兒童的校外培訓機構和面向普通高中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
靴子落地后,轉型迫在眉睫
政策發布后,教育圈里流傳著一句話:培訓已死,教育永生!表明順應國家教育理念的,都會蓬勃發展。教培行業進行大洗牌,昔日各個龍頭機構的股價大跌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與此同時,許多機構紛紛表態。


如此種種,就是在告誡各位教培同行,放棄幻想,主動整改,回歸教育本質,抓住行業趨勢,布局新道路。在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背景下,素質教育迎來政策紅利期,并且隨著物質條件日益增長和教育環境、導向慢慢好轉,素質類教育市場的需求正不斷擴大,據相關數據預測,2022年素質教育市場規模將達5329.5億元。
監管再嚴,市場需求不會減少,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是我國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趁著這股東風,讓各教育機構擁抱未來。
素質教育細分賽道眾多,感統教育是基石 李嵐清副總理曾指出:素質教育從本質來說,就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的教育。這是從教育哲學的角度在教育目的層次上對素質教育概念的一種規定,這一規定把素質教育與其他種種不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的教育區分開來。真正的素質教育是要提高孩子的綜合素養,包括思想品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注重孩子的潛能開發,形成健全的個性。
教育的真諦是啟迪智慧,培育認知世界的興趣與能力,而不是簡單進行所謂“人才”篩選。傳統的學科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已是大勢所趨!音樂、體育、藝術、編程、STEAM等教育才是未來教育的重點!
(數據來源:艾瑞咨詢研究院)
而
感統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基石,是當今社會發展下的早幼教必備課程。正如老岳講感統一直以來堅持做的感覺統合測評與訓練干預,培養孩子健康的身體和心理狀態,讓孩子具備應對未來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的開端,勢必會受到越來越多家長的重視!
目前,素質教育行業暫無龍頭機構出現,在當下這個窗口期,各早幼教機構如果能夠抓住機遇,乘著“雙減”東風,打造具有獨特亮點的產品和服務模式,必將增強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雙減”政策下素質教育大熱,感統教育是優勢選項 在大變革中,掌握主動權的永遠是那些不投機的,致力于培養終身受益的長期主義。對創業者和各個園所機構來說,如何更好地參與感統教育的發展?
感統教育的創業門檻略高,需要具備專業的師資團隊,專業是主要難題。很多創業者對商業和管理沒有足夠的理解和認知,需要不斷地學習成長,把感統教育做成可持續、規模化的事情。危與機一向并存,靴子落地后,很多人抱怨一刀切政策讓教育人寒心,其實并非如此,關鍵要看新機會來臨時,能否及時把握!
教育行業的拐點已到,感統教育乘風而起。只有抓住了機遇的人,才能擁抱變化,在這個市場環境中擁有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