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現在的很多家長受到市面上“五個月學會一門外語”“三個月學會拉小提琴”“一個月提升學習力”“兩個月作文成績提升50%”“六個月,輕松搞定數學考試”廣告宣傳的影響,在面對孩子教育問題上,總是喜歡習慣性的問一句“多長時間見效?”“什么時候可以不用做了?”。
任何一個真正的教育者都難以給出具體和量化的答案:您的孩子在我的教育下多久時間能達成一個定量的教育成果。他們只能確定的是自己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對孩子成長有益的依據有哪些,但這些都無法確保具體和量化的結果,
感統訓練也是如此。
首先回答“感統訓練多久見效”這個問題,一方面要取決于孩子身體的基礎條件,另一方面取決于感統老師的專業引導以及家庭的配合,還有就是家長心目中“有效”的標準該如何量化的問題,等等。
其次,“什么時候才可以不用練了?”這個問題可以通俗比喻為:什么時候才可以不用吃飯了?正如上述已經提到,感統訓練提供的刺激對于神經發展的關系正如食物對于身體發育的關系一樣。我們知道,我們吃進有營養的食物難以量化出吃進去多少可以長多高。那么,感統訓練也一樣,它作為神經網絡發展的神經營養,是生命成長運營的重要基礎,而且神經刺激越豐富,生命的根基越穩固,未來的發展就越寬廣。
那么,為什么很多孩子,訓練了一段時間,甚至訓練了很長時間,家長卻看不到孩子有進步呢?
原因1:你給孩子做訓練了,但是你的訓練還不到位,還不足以讓孩子表現出進步。比如,訓練的時間不夠、訓練沒有堅持等等,都有可能導致訓練效果打折扣。
原因2:你給孩子做的訓練其實已經見效了,只是你沒有看到,沒有注意到而已,這個是很常見的現象,就像你整天和孩子在一起發現不了孩子長高一樣,一旦見了長久不見的親朋好友,他們就會立馬覺察孩子的變化。
很多家長在剛開始給孩子做感統訓練的時候,心里頭一定一直在盤算“有效果嗎?”有些家長盤算著盤算著就慢慢放棄了,而有些家長則一直堅持到了現在。
沒有堅持下去的家長,現在依然在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語言發育遲緩、情緒暴躁等問題頭疼;而一直堅持的家長,現在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孩子的進步,都收獲了期待的果實。
凡事只有堅持下去它才會讓你看到成果,所以感統訓練的效果絕對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因為訓練的程度不同、效果的大小不同、表現進步的時間不同而已。